临近大雪,气温骤降。“由于播期的时候降水大幅度减少,为了解生产上的情况,我每天都会去田里转转,这两天主要是看小麦有没有缺肥和草害发生等情况。”12月5日,忙碌了一天后,眉山市仁寿县越友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廖路平告诉记者。
廖路平(左一)的小麦生产采用了秸秆覆盖技术,出苗整齐均匀。
廖路平说的降水减少,是指当地发生的秋旱。仁寿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孙万军介绍,10月19日至11月17日连续30天降水量仅为14.5毫米,全县大部分镇乡已出现秋旱,导致小麦地块播后出苗不整齐,苗子弱,部分播期较晚地块小麦不能出苗。
作为眉山市的粮食生产“排头兵”,仁寿县小麦种植面积占到该市的90%以上。为抓好小春生产,保障粮食有效供给,仁寿是如何让小麦“解渴”的?
秸秆覆盖 让丘区实现秋水冬用
在珠嘉镇棚村,一片麦田被划分为多个单元格,其中一块长得尤为旺盛。“通过同田比较可以看出,使用了秸秆覆盖的小麦长势喜人。”12月1日,在仁寿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仁寿腾达职业培训学校联合举办的2022年仁寿县小春农作物田间管理培训会现场,2022年科技下乡万里行活动小麦产业技术服务团技术首席、澳门新葡平台网址8883教授樊高琼介绍,该片麦田使用的是旱地小麦秸秆覆盖蓄水保墒水肥高效利用绿色生产技术(下文简称“秸秆覆盖技术”)。
拨开麦苗下的秸秆,土壤颜色呈现深色。“通过秋闲季秸秆覆盖抑制蒸发,可增加土壤贮水量,改善土壤墒情,实现秋水冬用,从而满足小麦孕穗前的水分需求,促进分蘖。”团队成员、川农大教师杨洪坤说。
“探寻西南地区旱地小麦水肥高效利用的技术途径,是提升该区域种麦效益、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樊高琼为众人揭秘:四川盆地作为西南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旱地小麦在保障区域粮食安全上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该区域属于雨养农业区,降水季节间分布不均,小麦季累计降水不足200毫米,小麦生长严重受限。
通过对比发现,同一品种、相同播期的小麦在使用了秸秆覆盖技术的田块里出苗整齐、麦苗青翠、长势茁壮均衡;未使用的麦田里,麦苗长势稀疏,叶色嫩黄、长势不一。
使用和未使用秸秆覆盖技术的小麦同田对比。
“团队通过连续7年定位持续试验,发现秸秆覆盖技术对于旱地小麦蓄水保墒效应、小麦根系构型及活力等方面效果显著。”杨洪坤说,其中,覆盖后 0—100厘米土层土壤贮水量在播种时增加21.3毫米,拔节时增加11.2毫米(2016-2018 年平均),秸秆覆盖使旱地小麦生育期总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 11.7%和 74.5%(2016-2018 年平均)。
此外,秋闲季秸秆覆盖后还改善了根土结构,实现土壤肥力提升和促进根系生长。樊高琼说,秸秆覆盖后土壤中固氮微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度更高,土壤肥力持续增强,同时,0—10厘米土层根系增多、变粗,吸收能力增强。小麦对肥料氮素的吸收效率提高 15.4 个百分点,达到 43.4%。
樊高琼(中)在介绍秸秆覆盖技术。
廖路平便是该技术的受益者。“今年300亩小麦全部采取秸秆覆盖的方式,有效保证了墒情,在今年秋旱的情况下,出苗和长势都非常理想。”廖路平说。
小麦种子因干旱造成的缺水及未发芽。
基于秸秆覆盖技术的成效,该技术入选为我省2022 年度农业主推技术。樊高琼表示,该技术模式集作物丰产、资源高效等优势于一身,目前在仁寿、中江、南部、射洪等地开展了广泛的示范推广。
多措并举 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
“针对今年的生产情况,当地还提早谋划,因地制宜对小麦进行分类指导,积极开展以‘保苗长叶、促根增蘖、促弱转壮、保壮稳长’为重点的冬前管理。”孙万军介绍,通过开展培训指导种植户进行查苗补种、促弱转壮、适时冬灌、化学除草等一系列举措,千方百计抓好粮食生产田间管理。
保障粮食稳产增产,当地还不断摸索出可复制的“仁寿路径”。
保障粮食安全,良田是关键。在仁寿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内,一条条田埂不见了,以往大小、高低不一的田块也变得平坦、宽阔。“这是当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成效。”园区项目服务中心主任韩洪说,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能有效解决土地面积小、分布不集中等难题,还能极大地提高农田抗灾减灾能力、农田灌溉能力,实现全过程播种耕收,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仁寿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该县依托各类涉农涉水项目,全力推进田、土、水、路等综合配套建设。截至目前,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3.2万亩,实现农田灌排能力、农机作业能力、耕地生产能力“三力”大幅提升。
原文链接:https://cbgc.scol.com.cn/news/3871515?from=androidapp&app_id=cbgc&localTimeStamp=1670335226872